最近的「关于」
一时兴起,决定写“关于”了。
博客需要自我介绍,而我很讨厌自我介绍。因为我觉得自己是无法定格在某几个词汇上的,而且人也是很难定性的。之所以还是写了,是因为博客需要自我介绍。
“关于”的最初版本,我给自己起了一个好记的中文名。反复斟酌,决定删除中文名,也不想取任何洋名,理由是觉得别扭。互联网的自由正在于它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互联网昵称与身份证不同,前者可以只是一个便利的代号,并非必要的事物。
以我的性格来说,从简吧。
最近的「揶揄」
最近《魔卡少女樱•透明牌篇》的宣传图因为糊弄了事而引发众怒,非常喜欢CLAMP的朋友对我提到了这件事。
根据我信赖的专业人士的说法,单色平涂和没有中间调的一阶阴影,直接参考来源的造型和可以利用现成笔刷完成的抽象背景,完成这样的创作连一天都不需要,是典型的不用心。
朋友也进行了专业分析,作为CLAMP的粉丝则更痛心,即使原班人马也阻遏不了急速下滑的审美趋势,这是日本业界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对日本业界的态度比朋友更悲观,更极端。我说:“10年前,讽刺《谜样女友X》的画风古旧的观众,10年后只能看流水线作画的恋爱题材动画了。”
最近的「感怀」
最近真是发生了很多事情。
互联网社交媒体上,最瞩目的是藤子不二雄A的逝世。推特(日本地区)罕见的顶置此话题超过24小时——比某些日本本土政治明星提出的口号还要长。
胡乔木的《说难》有这样一段评价:
“历史从不给排列空洞词句的文学家、玩弄肤浅思想的哲学家、追逐个人地位的政治家留下地位。正如几何学从不给拒绝下苦功的国王们准备道路一样。”
新闻是历史的记录稿。藤子不二雄A的离世,主要震动了中日的新闻媒体——日本民间的纪念源于他的《忍者哈特利》,我们则更多敬佩他的《毛泽东传》。2022年4月7日,几代人的喜乐悲愁,仿佛皆归尘土。
近些年,我们常说科技的发展实现了“天涯若比邻”,言论和感想通过电子设备轻易的复制和传播,仿佛万物永恒。然而——
- 2017年5月26日,参加创办《动画大王》刊物,担任《特别车队》编剧的李昭然离世。
- 2019年5月13日,《葫芦兄弟》导演胡进庆离世。
-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世。
- 2021年9月2日,《沙家滨》和《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创作者罗忠镕离世。
……陈敬熊、陆青等,通过各自的方式对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师以及无数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亲历者正在与我们挥手告别。他们回答了自己的时代之问,用一生履行职责,保障了下一代的物质,丰富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看着他们,更能领悟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呐喊: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随喜:佛家语,《修忏要旨》说:“随他修善,喜他得成。”意思是随着别人做善事,为别人获得善果而高兴。)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镌刻在记忆深处伴随我学生时代的一句话,背后是时代的回响。
最近的「知识」
其实,我本来就知道很多发稿渠道,与从事自媒体领域的人来往。最初,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正常商业活动。但是,随着情绪经济的深度应用,“随风起舞”的不再是目标受众,连很多资深的自媒体撰稿人也开始极端化。
究竟是什么控制了我们的思维?昨天阅读了《刍议“智能化舆论战”》,这篇文章公布了一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其中一些情报使我受益匪浅,对技术的应用也更加敬畏了。
尽管当前智能机器人还不能从根本上替代人成为传播信息的主体,但是“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信息生产传播模式,以及智能推荐算法已成为媒体与受众间更加精准对接的桥梁纽带。……如《华盛顿邮报》所使用的机器人Heliograf,可根据实时数据源自动生成故事,为受众提供个人定制新闻。《纽约时报》所使用的机器人Blossomblot,可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来筛选传播潜在的热文等。还有国内新华社使用的快笔小新、腾讯的Dreamwriter、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等写作软件。……以算法为代表的新闻推送方式和以机器人新闻为代表的新闻生产方式已成为全球传播领域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
互联网安全公司IMPV发布的《2016年机器流量报告》称,他们通过对全球10万个域名网站访问记录分析发现,其中约52%的互联网流量来自“自动化程序”,即机器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调查也发现,它们从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收集到的链接至2315个流行网站的120万条Twitter帖子中,有66%为机器人所分享。还有俄罗斯打造的“巨魔大军”,部署有海量机器人虚拟账号,其互联网研究局在24小时内就能推出2.5万则推文。
长期以来,美军利用“在线虚拟身份管理”软件的大量虚假身份(即“马甲”),在Facebook、Twitter等各大社交网站上参与聊天或者发帖以制造亲美言论。由于出错率低、生产完全自动化,这些机器人水军很快就转变为影响舆论的重要工具。2014年美国政府还出资7.6亿元聘请广告公司,专门为打击基地组织、索马里青年党等目标而实施智能化舆论战。
设置议题是强化舆论控制的重要环节,智能化技术强化了海量信息中的热点议题挖掘、聚合和分享功能,从而使舆论发酵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持续攀升,舆论的滋生发展更容易朝操控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大数据挖掘新闻线索,能够快速提炼、编辑和发布吸引公众眼球,引发众议的议题。如美国NewsWhip(新闻鞭)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每两分钟扫描一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全球主要社交媒体,来捕捉什么事件是当下最热门的,怎样的内容更受欢迎,然后分析这些内容的发展趋势并转化为可操作的建议,帮助媒体人根据线索进行选题策划。另一方面,智能化传播介质能够使音视频、图像、文字等不同信息产品得以以数据信息流的形态在可穿戴设备、云终端、网站及相关社交媒介中进行自由匹配和分享,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热点舆论的聚合力影响力。
信息内容作为舆论战的“弹药”,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针对性和强烈的话题度,它的策划、制作和包装主要基于政治、军事目标的考量,而非单纯的新闻价值或商业价值。……当前大多数新闻App和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的算法分发机制,其通过机器学习,抓取和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自然信息,以及阅读时的接触时长、接触频率、接触动机等行为信息,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同时,根据指令拼贴各种“新闻素材”,有针对性地推送给这些预先锁定的目标受众。在带来优质体验、满足个性需求的过程中,也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使这些受众困于“茧房”之中,在大量同质化内容的灌输影响下,思想认知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正因如此,美国国会于2020年11月颁发的《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一文中提及,要通过创造完整的“数字生活模型”,将目标受众的购物记录、信用报告、职业简历、订阅等匹配组合,对其形成综合性的行为简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影响力行动。
最近的「打算」
最近真的很闷。
因为疫情的关系,什么也做不了,哪怕想要尝试一些新鲜的食材也做不到了。倘若没有这么无聊,也懒得写这篇文章了。
听说今天中午会发售《温泉勇者》,是一款建设经营方向的限制级休闲游戏。我很喜欢这种类型,决定尽情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