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笔者在电影院三刷《一步之遥》。可惜,当时的社会阅历和艺术领悟力都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有太多地方看不懂了。

近些年,互联网冒出了不少“北洋三部曲”的解读,笔者总觉得把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解释复杂了,但也没什么。

深感愤怒的是刊载在《电影文学》2012年第9期的文章,作者谢春红的《<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形象品读》,用泛性论解读导演已经明示的主题,简直充满了恶意!

姜文的电影历来有着浓烈的男性荷尔蒙的味道,虬结汗煽的肌肉、荏苒的鬃须毛发 、低沉滚动的喉结、骠健结实的大腿。物体意象无外乎:马靴、烟卷、短刀、枪筒、烈酒……而性的表现手法则是汉子对女人强硬的征服侵略,原始的、自然的、天经地义的撞击交合。在这 部姜文倍加青睐的作品《太阳》中,导演借助很多颇具意味的典型意象完成了对疯妈的人物塑造。

出于愤怒,笔者决定写作。

题眼:谜底就在谜面上

在谈论北洋三部曲之前,我们应该认识姜文自导自演的三部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

《鬼子来了》

《太阳照常升起》

由此可见,大白话是姜文电影标题的风格。即使有所隐喻,也不困难,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指向故事的舞台背景,毛泽东尚存的中国社会。《太阳照常升起》就是指对这位伟人的崇仰与怀念之情。

这不是什么过度解读。由姜文著述整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天过大云:太阳照常升起》全文都在阐述导演的意图。

姜文喜欢领袖毛泽东。革命年代毛泽东曾用诗人的语言豪迈地描述:“中国的命运一旦掌握在人民手里,中国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念奴娇

姜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

因此,北洋三部曲的标题部分非常好理解:《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也是字面意思,没有什么难点。

那么故事难懂吗?其实特别好懂。

让子弹飞:前提是扣下扳机

子弹不会自己飞起来,除非扣下扳机。

《让子弹飞》的开头就展示了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封闭狭小,纸醉金迷以及男盗女娼。子弹掌握在他们手中,永远打不中敌人。而子弹掌握在他们之外的人手里,枪枪致命。

《让子弹飞》的故事非常简单,真正懂得运用子弹的队伍会赢得最终胜利。结尾的火车重新开动隐喻了斗争不是一次性,而是反复长期的过程。姜文想表达的主题就是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的口号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让子弹飞》仅仅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没有什么难懂之处。因为它想传达的主题是“斗争”,所以大家也能接受。毕竟生活充满了斗争,这是事实。

一步之遥:妥协就是自杀

是迎接少数人还是大多数?

《一步之遥》是最受诟病的作品,但事实是这部作品是姜文最好懂的电影。本作之所以遭到攻击,是因为它的主题,主流消费群体拒绝“看懂”这部作品。

故事开场是一帮中国人共谋举办上海的花域盛宴,把关乎生死存亡的军费挪用到无关紧要的文娱事业。这场把真金白银变成经济泡沫的盛宴上,捧场的都是西装笔挺的中国人,上演的都是西方的戏剧,而中国导演的镜头所能捕捉到也是西方文化。

正如故事所阐述的那样:买办资产阶级面向西方资产阶级阵营,把本国底层人民的血汗财产都捐了出去。一场男盗女娼的蚕食盛宴被硬生生包装成了文明象征。

故事结尾时,统治阶级与西方资产阶级形成同盟,于是五六(五柳的谐音)决定带领主角离开上海,前往乡村。电影里的乡村景色,是非常特别的明亮色调。——在五六的带领下,主角驱车逃离上海,一路直抵乡土:纯洁又质朴的中国民间。

到了这里,统治阶级与之走狗也鞭长莫及,他们同样只能弃车徒步。最后诡异的西装婚服景象,则代表着全盘西化的国人丑态。而我们的主角嘴上说着“要么他杀,要么杀他”,却一枪未开,被活生生击毙了。

《一步之遥》是对中产心态的揭露:在自身受难时,他也渴望无产阶级来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但他们对资产阶级社会仍旧充满渴望与妥协,无法与无产阶级真正结合。

而无产阶级文化呢?他们在城市里消失了,这一切都不会被记录在镜头里。姜文对中产伪善的揭露,无异于揭伤疤,所以这部作品受到了最广泛的攻击。因为中国的观影群体主要是中产家庭,而不是那些收入仅仅2000左右的无产者。

我们听到的是“左派”的一团混乱而不是自然的人类音乐。好的音乐感染大众的力量已经做了小布尔乔亚的、“形式主义的”企图的牺牲品,这种企图是要通过廉价的小丑把戏来造出创意。它是聪明的巧妙点子的游戏,到头来是可能变得非常坏的。

——斯大林《混乱代替了音乐》

历史上,斯大林就极度厌恶中产的“文化左派”。尽管受到批评的肖斯塔科维奇作出了转变,最终进入最高层,这件事仍然成为了斯大林的污点,使得死后遭遇了穷极的诋毁。既然连一位上位者都难逃厄运,《一步之遥》的遭遇也算不得什么了。

是什么力量促使肖斯塔科维奇作出转变的呢?笔者认为良知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就像我们应该反思:我国知名的文娱企业正在制造或传播无产阶级文化吗?它到底有没有为真正的大多数人服务?

答案显而易见,但更重要的是知晓真相后,如何选择。

邪不压正:正义无形

何为邪恶?何为正义?

《邪不压正》是一部过度直白的电影作品,它所探讨的就是正邪之别。

只要人类身处等级制社会里,那么追求平等的人们就代表正义,而试图建立残酷等级关系的就是邪恶。全剧中,没有形成主仆臣服关系的只有李天然(男主)、巧红与亨得勒。

通过朱潜龙篡改历史与蓝青峰篡改经历,本作完全否定了通过书证分辨正邪的方法。即使亨得勒、巧红以及李天然都无法留下任何书证痕迹,但正义的光辉就在他们身上,与经历、国籍和地位毫无关系。

商人不等于资产阶级,就像无产者不等于无产阶级。如果完整读过《共产党宣言》,就知道马克思强调的核心思想什么,他到底如何区分群体。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党宣言》

虽然这种主义也需要借助暴力,但暴力本身是为了反对通过奴役他人所建立起来的等级制社会。

最后李天然在屋顶呼唤巧红,也就是呼唤正义。

这个时代,无数人互相攻击,互相嘲笑对方无法真正遵循传统/反传统,却不知道真正区分立场的条件只是——反对奴役。

1847年1月,马克思的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叫约瑟夫·莫尔,是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他来到布鲁塞尔,请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并帮助同盟进行改组。马克思提出:即将召开的同盟大会应该接受他的理论观点作为同盟的纲领,并以宣言的形式发表。随后,“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代替原来的“人人皆兄弟”作为口号。

1848年1月,《共产党宣言》宣告完工。

人们最终会团结起来吗?

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