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I的了解越深入,对未来越感到悲观。

作为故事创作的中坚力量,“网文”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热词,因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和社科院最近发布了相关的市场调查报告。

前者说:“网文的用户规模萎缩了。”

后者说:“网文的市场规模扩大了。”

双方的结论看起来截然相反,但只需简单组合,你就会得出毫不矛盾的结论:

“网文的市场规模正在增长,但用户规模出现萎缩。”

市场规模的增长意味着网文销售量保持增长,但用户规模的萎缩意味着客户数量正在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社科院指出,是因为有声书、漫画和影视改编的速度加快了。

这里的陷阱在于,你怎样理解网文市场规模的增长?图示上,一排排阅文集团的知名网文,好像是在暗示“订阅”才是增长的根源。但是,凭什么?几年前不能成功的策略,今天就能成功了?难道真是市场环境变了吗?

请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道具收费”这个曾经的恶龙已经影响到全世界,而良心游戏的“计时收费”模式也已经溃败了。请更冷酷一点儿,相信那些已经失败的旧事物永远不可能带来奇迹。

毫无疑问,传统的订阅模式也在衰亡。原本包罗万象的一站式订阅平台逐渐分化为受众鲜明的类型订阅平台,像起点中文网那样真正具有统治力的平台已经不存在了。就算是炫耀着订阅用户数量的起点中文网,也不愿意把自己默许用户看广告换订阅的事实广而告之。

成功抢救网文的,是那些新兴互联网企业。

自从新兴互联网企业加入内容创作领域以来,创作者们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思路。

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就是平台对网文作品的“跟读率”和“完读率”进行统计。

读到这里的朋友,可以问问自己上一次完整阅读一本小说是什么时候呢?读了多少字呢?

新的统计模式给予了创作者一个最接近真相的结论:“接近80%的读者仅对作品有大致印象,而不是读完了整部作品。绝大多数读者只会阅读网文的前10万字。”

因此在市场机制下,文学创作只需要在读者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快速实现文本应有的商业价值。平台负责派活儿,作者探索流行文化,用自己的文本吸引不同文化圈层的读者,为阅读平台提供流量。当故事的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作者再为广告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就可以了。

解释到这里,明眼人都知道AI工具将会带来什么效应。

十年前,网络文学就在故事结构层面死透了,爽文套路成为绝对主宰,被开发的永远只是接地气的新爽点。

但是,旧套路真的不能用了吗?AI工具完全可以利用它们生产同人作品,那些读者喜欢的小说人物,手游角色还有他们在现实里暗恋的对象。AI工具也能追潮,甚至还具有满足隐秘需求的能力。

AI工具快速释放了个体的表达欲,即便许多人就算拿着它也写不出来10万字的文本。但800字也足够了,这些样本可以被平台收集和筛选,交付于负责分析需求的员工手上,也可能是上传到负责分析需求的AI数据库。

不要忘记AI不是一个领域的专用工具,它所冲击的绝不仅是网文,与之相关的所有故事创作岗位都会发生变化。曾经具有知识垄断的文案岗位,现在也将迎接AI的审视:通过与商业平台合作,实时监控热点焦点,确定合适的文化元素和具有长期吸引力的角色设定。

之前就提到过,无数二次元创作者自我设限,诸如“无关政治”、“2D胜3D”、“偶像优于网红”,直到这些观念在中国资本的市场实践过程里被一个个消灭殆尽。

被自己学习的知识所束缚,这是多数人的宿命。但只有愚人才会因为无法接受现实而沦为思想层面的保守主义者。许多看似进步的人,例如那些整天嚷嚷营商环境不好或者消费观念不够现代化的人,也只是包装精美的保守主义者。

中国著名古籍《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知识汲取得越多越好,而对道德精神方面的信仰和推崇则越少越好。

所以,后面接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受任意一种观念的约束,就不会去彰显任意一种观念,在旁人眼里就是无所作为,但正是这样的人才做得到无所不为。

于是,最后评价道:“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首先必须摆脱观念的束缚。正所谓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比起抱怨,更重要的是寻找出路。就像置身黑暗时,喊叫求救的人只是累赘,主动寻找灯火的人才是英雄。因此,笔者希望大家一起去思考出路。

创作模式和思路会因时而变,岗位也会随之增减,尽管人们对故事的渴求不会变,我们仍然需要一定的忧虑。

毕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