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注意力法则的影响,近期总是关注植芝理一相关话题。由此,前几年间的思考和联想逐渐落伍,前所未有的观点不断形成,不断需要新的知识补充,不断需要新的写作。这样下去,自然是无法避免写作者的终极困境——“自我怀疑”。

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以前做过哪些研讨工作,明显都是关注“作品”胜于作者。如今,视线已经彻底转移到“作者”上,经常以作者视角解构作品。

之所以会发展成这样,不止是因为我担心造成不良影响,还有惧怕自己也遭反噬。后者才致命,因为人类趋利避害的特性使得总是倾向于简单的工作,拒绝困难和复杂的工作。而且,如果人类会轻易的纠正自己的错误就不必“一日三省吾身”了,“一日一省”或者“三日一省”不就好了吗?

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我逐渐怀疑——这一切真有什么意义吗?

至于“对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的期望”,从未想过,即使现在来考虑,也没什么意思,不值一提,因此不写了。
——1936年 十二月三夜 鲁迅致信日本友人增田涉

1936年,鲁迅对跨国文艺研究表达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似乎就是“无意义”的佐证。

作为外国文艺作品的主要翻译者,鲁迅也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对于自己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都一律视作“有强烈目的性的创作”,不认为应有经世致用的痴心妄想。那么,对文艺研究更加不留余地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不留余地也自有道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极其常见的文艺观念。因此,相关研究解读都要深入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不能单论纸面文章。所以,且不论解读的意义——

真正的问题正在于,如何解读那些不在纸面显露的创作行为?

2022年4月6日,我发表了《声援「3.11日本地震」的植芝理一 》。曾经的植芝理一通过声援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想灾区重建需要长期的支持,所以我会在长远的角度支持各位!”。

植芝理一承诺的“长远的角度”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自2011年4月15日后,是《谜样女友X》动画改编的宣传事宜,限定CD捆绑漫画贩卖,就连声援文章的发布平台《朗读少女》也无疑是通过灾民进行商业炒作的垃圾企划。如上所言,完全有理由指责植芝理一接工商刷存在感,吃人血馒头卖漫画。

但是,请看一看2012年8月23日发行的《谜样女友X》第九卷(第68话)吧!

现在有合理解释“断壁残垣”场景的说法吗?

如果这里的场景是暗示3.11大地震,它就是植芝理一“长远支持”的兑现。闭口不谈“抗震救灾”显然没有蹭热度的意思,而且故事也给予了读者积极面对生活困难的力量。这难道还不够真诚吗?

——那么,植芝理一属于“哪一边”?

我完全可以料到,植芝理一的忠实读者愿意相信植芝理一的人品上佳,只要稍加诱导就能写出一篇堪称“政治正确”的解读。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当时的我刻意停止自己的写作。

这不是夸耀自己的谨小慎微,我根本不具有这种特质。只是,我意识到习惯更轻松的写作方向会对自身产生弊大于利的后果,需要防备反噬。

为什么要专门在《<谜狐怪童>背后是什么?》那篇文章写《“谎言”的背后》?

是为了警醒读者。

——解读追求确定性,但是“文艺”天生具有的暧昧性。谎言和花招无处不在,不是只有解读者在玩弄,连创作者也经常依赖。

昨天,友人对于《<谜狐怪童>背后是什么?》提出不满,认为我在刻意塑造读者的思考方向。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我才得到理解。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公开一些私下的苦恼和考虑,尽可能减少误解。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